媒体聚焦
遵义铝业数字化转型引《人民日报》关注:智能模型破解电解铝能耗难题
来源: 遵义铝业时间: 2025-07-25
7月12日,《人民日报》头版“奋勇争先、决战决胜‘十四五’”专栏刊发文章《延链补链、数实融合——贵州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文章报道了中铝股份所属遵义铝业在数实融合方面的实践。
近年来,遵义铝业深入贯彻落实数智“新中铝”建设要求,以智能化升级为主线,推动传统产业与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深度融合,实现产业链全流程数字化转型。先后建成铝合金铸造智能化生产线、矿山边坡在线安全监测系统,构建网络与系统信息安全纵深防御体系,部署AI视觉识别违章自动抓拍系统,通过智能化改造夯实企业安全生产根基,提升运营效率。
针对电解铝生产过程人工操作调配分子比容易出现配比偏高或偏低,影响产量和电耗的问题,遵义铝业主动拥抱科技,联合合作方研发出国内首个电解铝复杂电解质体系下工艺指标动态优化预测大模型。该模型可实时分析槽控数据等信息,演算出最优参数,有效解决人工操作中配比波动大、能耗高等难题,推动生产效能显著跃升。目前,电解槽分子比已精准控制在2.42,每年为企业节约电费4000万元,减少用电7000万千瓦时。
延伸阅读:《人民日报》(2025年07月12日01版)原文
延链补链 数实融合
贵州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奋勇争先,决战决胜“十四五”)
一年可为企业节电7000万千瓦时,减少费用约4000万元,“人工智能炼铝师”有啥绝招?
贵州遵义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车间里,电解槽熔炼滚烫的铝水;调度指挥中心大屏上,电解槽分子比数值定格在2.42。
“电解铝生产就像炒菜,分子比就如同调料配比,必须精准,才能保证品质。”遵义铝业首席技术官王明刚介绍,“人工智能炼铝师”指的是公司联合华为云研发的“电解铝复杂体系动态优化预测大模型”,可实时分析槽控数据等,演算出最优参数,帮助解决人工操作配比波动大、能耗高等难题。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贵州要下定决心、勇于探索,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强化创新驱动,统筹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做优数字经济、新能源等产业。”
贵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富矿精开”为关键抓手,以资源精深加工等“六大产业基地”为骨干支柱,积极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延链补链,提升附加值
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瓮安县,贵州雅友新材料有限公司10万吨磷酸铁项目一期满负荷生产,预计年内产值超10亿元。
这是贵州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延伸产业链条的一个样本。聚焦精深用矿,贵州推进磷、锰、铝等产业延链补链,磷化工产业提高精细磷酸盐等高附加值产品比重,铝化工产业加快发展高强度铝合金、汽车轻量化材料。
“全省资源精深加工基地亿元以上在建项目共有100多个,总投资超1200亿元,一批百亿元级、千亿元级的矿业产业集群正在培育。”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敖鸿介绍。
在此基础上,贵州坚持“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双赛道布局、“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系统”双延伸发展,推动整车全链条发展。
目前,贵阳弗迪电池二期项目、宁德时代新能源电池贵州基地已建成,吉利银河E5、长江电动重卡等实现量产。今年前5月,贵州汽车产量达8万辆、同比增长320.2%,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超7.1万辆。
数实融合,生产智能化
每25秒,下线一个精密胎圈。
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车间内,数十台自动搬运车来往穿梭,机械手臂、胎圈机器人精准操作每道工序。“运用机器视觉等智能化技术,进行轮胎高分辨率X射线检测,可见质量缺陷减少57%,生产效率提高68%。”贵州轮胎载重子午胎分公司工作人员彭波浪介绍。
“十四五”以来,贵州累计获批国家数字化领域试点示范、典型案例和解决方案等60多个。截至去年底,贵州有色、煤矿、化工等行业领域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上云用云企业超过3万家,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达到60.1。
今年以来,贵州坚定不移主攻工业,着力稳存量、拓增量,统筹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积极促进磷化工、煤化工、氟化工等产业协同发展,推动铝及铝加工产业链向下游延伸,力争资源精深加工产业产值达3300亿元。
“贵州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大抓产业、主攻工业,强化创新引领、数智赋能,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加快构建具有贵州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贵州省委书记徐麟表示。